180 2820 0119
139 0261 6605
总部座机:0769-8171 2785
易倍体育emc
油烟净化器设备、餐饮油烟净化器、广州油烟净化器
近日,记者从南化公司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膜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及工业示范”项目,已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该公司负责捕碳膜分离系统集成工艺研究、示范装置建设和运行,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南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课题。减少碳排放,积极稳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南京企业走在前列,全市也在不断“碳”索新路径、逐“绿”向前行。
站在南化公司“50000标准立方米/天捕碳工业示范装置”前,公司研究院低碳组组长、博士郭本帅认真比对每一项数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优设计。
郭本帅说,这套装置是国内首套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建造的动力锅炉烟气膜法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二氧化碳捕集率达81%、捕集纯度达95%,全方面提高了我国膜法捕碳技术水平,快速推进了我国碳捕集膜技术的工业化进程。
据介绍,南化公司研究院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3年3月授牌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领域国际领先的重要研究基地、技术应用与辐射基地、凝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孵化基地,为我国开展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捕碳”,南京站上国际技术前沿。从源头上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减碳”,南京也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工商联公布“2022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南京9家企业上榜,南钢荣登榜首。
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说,进入新时代,南钢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构建了“钢铁+新产业”双主业发展格局,形成了“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四大发展新特征,拓展了盈利新空间、打造了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期间,南钢将系统推进氢能冶金等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管理减碳、结构减碳、市场减碳、技术减碳等,切实承担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形成绿色引领的浓厚氛围,推动全市绿色产业高水平发展走在前列。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石勇表示,十年砥砺奋进,减污降碳成为南京最响亮的号角。这十年,南京坚持绿色发展、严管“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狠抓控煤节能、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支柱地位逐步确立,全市产业能级不断的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
据介绍,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大幅度的提高至2021年的82.2%;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一下子就下降62.3%。“十三五”以来,全市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22%,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置换掉十多年的燃油车,家住百家湖的市民崔先生,最近一直开着新买的国产品牌纯电动汽车“上路实测”。
“同款车型,加上购置税优惠,纯电动车与燃油车价格基本相当,但用车成本是真低啊,保守估计,只有燃油车的1/5,关键还是零排放。”崔先生说,随着充电桩布局越来越完善,他也慢慢变得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崔先生的感觉,得到“南京智慧低碳交通大数据”的印证:近年来,南京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27131根,车桩比为2.3:1,位列全省第一。
8月9日,南京地铁7号线北段顺利通过项目工程验收;12日,真正开始不载客试运行。据了解,2005年南京首条地铁线年实现“区区通地铁”(S9宁高线年跨出市域牵手都市圈发展(S6宁句线)。截至目前,南京轨道交通项目已达到13个(含2条有轨电车项目),地铁线线千米大关,位列全国第六。公交方面,南京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达75%,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越来越美好。
上个月,市发改委传来消息,南京被确定为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国60个重点城市之一。下一步,南京将在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上逐步探索南京新举措、新模式、新成效,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全市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南京印发《南京市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摸排塑料生产公司制作销售情况,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加快开发南京市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商超、连锁餐饮企业可降解塑料推广,有序推进农贸、快递等重点领域绿色包装转型;利用主流媒体和社区宣传阵地,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推广活动,号召公众主动践行节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能降耗,实施垃圾减量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在此基础上,南京逐步扩大碳普惠覆盖领域,加强完善“碳积分”机制,推进“我的南京”App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功能模块的深度应用,提高积分兑换优惠力度,引导激励全社会参与“双碳”行动。
“我发现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密码’。”家住汉中门、在珠江路一家公司本部上班、时常又会去江宁工厂驻点的刘先生对记者说,最近十年来,他身边的河道全部“变了”——
家门口的外秦淮河,水清岸绿,河道两边修成了步道,水中开起了游船;珠江路沿线的内秦淮河支流和江宁区的牛首山河、九龙湖等,也是沿河、沿湖修建绿道,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步道跟着河道走!”刘先生掌握的“密码”还不全面。市绿化园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贺永顺说,2013年至2021年,南京已建成以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沿线绿道等为代表的城市绿道1582千米,初步构建了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网络。2019年,南京市作为唯一受邀城市赴住建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绿道建设“南京经验”。
绿道延伸,“绿色南京”战略深入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据介绍,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方位多领域推进美丽南京建设,首批13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南京出台《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和《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规划土地细则》,实施“留改拆”差别化更新模式;鼓励成片连片更新,推动公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优先建设、同步使用,以协调、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推动城市机能提升。
留住原住民、延续烟火气,引进新业态、增添新活力。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正让小西湖街区实现“老”城南的“新”蜕变,让更多试点项目街巷肌理重新舒展。
城市肌理舒展,城市建筑更要“呼吸”。据介绍,近年来,南京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居住建筑全方面执行75%节能标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规律、稳步推进,在久久为功中取得务实成果。
8月19日,由南京市和中国华能集团组建的低碳城市研究院正式成立,将持续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全方面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新研发技术,加快相关成果孵化、应用和产业化,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双碳”高端智库。
在这件“等不得,也急不得”的大事上,南京正蹄疾步稳、狠抓落实,“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Copyright ©www.gdjrjy.com 易倍体育emc 专业从事于工业油烟净化,工业除味设备,工业除雾设备, 欢迎来电咨询!
备案号:粤ICP备16044339号 Powered by 技术支持:易倍体育网页版登录
主营区域: 江苏 上海 南京 深圳 天津 北京 武汉 广州 深圳 重庆
近日,记者从南化公司获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膜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及工业示范”项目,已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该公司负责捕碳膜分离系统集成工艺研究、示范装置建设和运行,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南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课题。减少碳排放,积极稳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南京企业走在前列,全市也在不断“碳”索新路径、逐“绿”向前行。
站在南化公司“50000标准立方米/天捕碳工业示范装置”前,公司研究院低碳组组长、博士郭本帅认真比对每一项数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最优设计。
郭本帅说,这套装置是国内首套采用自主知识产权设计建造的动力锅炉烟气膜法二氧化碳捕集示范装置,二氧化碳捕集率达81%、捕集纯度达95%,全方面提高了我国膜法捕碳技术水平,快速推进了我国碳捕集膜技术的工业化进程。
据介绍,南化公司研究院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3年3月授牌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领域国际领先的重要研究基地、技术应用与辐射基地、凝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孵化基地,为我国开展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捕碳”,南京站上国际技术前沿。从源头上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减碳”,南京也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工商联公布“2022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南京9家企业上榜,南钢荣登榜首。
南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一新说,进入新时代,南钢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构建了“钢铁+新产业”双主业发展格局,形成了“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四大发展新特征,拓展了盈利新空间、打造了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期间,南钢将系统推进氢能冶金等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管理减碳、结构减碳、市场减碳、技术减碳等,切实承担绿色发展主体责任,形成绿色引领的浓厚氛围,推动全市绿色产业高水平发展走在前列。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石勇表示,十年砥砺奋进,减污降碳成为南京最响亮的号角。这十年,南京坚持绿色发展、严管“两高”(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狠抓控煤节能、推行清洁生产,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支柱地位逐步确立,全市产业能级不断的提高,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
据介绍,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大幅度的提高至2021年的82.2%;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一下子就下降62.3%。“十三五”以来,全市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22%,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置换掉十多年的燃油车,家住百家湖的市民崔先生,最近一直开着新买的国产品牌纯电动汽车“上路实测”。
“同款车型,加上购置税优惠,纯电动车与燃油车价格基本相当,但用车成本是真低啊,保守估计,只有燃油车的1/5,关键还是零排放。”崔先生说,随着充电桩布局越来越完善,他也慢慢变得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崔先生的感觉,得到“南京智慧低碳交通大数据”的印证:近年来,南京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27131根,车桩比为2.3:1,位列全省第一。
8月9日,南京地铁7号线北段顺利通过项目工程验收;12日,真正开始不载客试运行。据了解,2005年南京首条地铁线年实现“区区通地铁”(S9宁高线年跨出市域牵手都市圈发展(S6宁句线)。截至目前,南京轨道交通项目已达到13个(含2条有轨电车项目),地铁线线千米大关,位列全国第六。公交方面,南京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达75%,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越来越美好。
上个月,市发改委传来消息,南京被确定为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国60个重点城市之一。下一步,南京将在废弃陈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上逐步探索南京新举措、新模式、新成效,在全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全市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南京印发《南京市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摸排塑料生产公司制作销售情况,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加快开发南京市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商超、连锁餐饮企业可降解塑料推广,有序推进农贸、快递等重点领域绿色包装转型;利用主流媒体和社区宣传阵地,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推广活动,号召公众主动践行节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能降耗,实施垃圾减量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在此基础上,南京逐步扩大碳普惠覆盖领域,加强完善“碳积分”机制,推进“我的南京”App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功能模块的深度应用,提高积分兑换优惠力度,引导激励全社会参与“双碳”行动。
“我发现南京城市建设的一个‘密码’。”家住汉中门、在珠江路一家公司本部上班、时常又会去江宁工厂驻点的刘先生对记者说,最近十年来,他身边的河道全部“变了”——
家门口的外秦淮河,水清岸绿,河道两边修成了步道,水中开起了游船;珠江路沿线的内秦淮河支流和江宁区的牛首山河、九龙湖等,也是沿河、沿湖修建绿道,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步道跟着河道走!”刘先生掌握的“密码”还不全面。市绿化园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贺永顺说,2013年至2021年,南京已建成以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沿线绿道等为代表的城市绿道1582千米,初步构建了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色网络。2019年,南京市作为唯一受邀城市赴住建部向全国介绍推广绿道建设“南京经验”。
绿道延伸,“绿色南京”战略深入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据介绍,近年来,南京持续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方位多领域推进美丽南京建设,首批13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正有序推进。南京出台《开展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和《居住类地段城市更新规划土地细则》,实施“留改拆”差别化更新模式;鼓励成片连片更新,推动公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同步规划、优先建设、同步使用,以协调、可持续的有机更新推动城市机能提升。
留住原住民、延续烟火气,引进新业态、增添新活力。更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正让小西湖街区实现“老”城南的“新”蜕变,让更多试点项目街巷肌理重新舒展。
城市肌理舒展,城市建筑更要“呼吸”。据介绍,近年来,南京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方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居住建筑全方面执行75%节能标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尊重规律、稳步推进,在久久为功中取得务实成果。
8月19日,由南京市和中国华能集团组建的低碳城市研究院正式成立,将持续推动低碳技术创新攻关,全方面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新研发技术,加快相关成果孵化、应用和产业化,致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双碳”高端智库。
在这件“等不得,也急不得”的大事上,南京正蹄疾步稳、狠抓落实,“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